产品详情

江南官方体育appCCTV-科技频道-走近科学

发布时间:2024-09-07 20:01:15 来源:江南APP体育官方入口 作者:江南网页入口官方正版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只有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和造纸术的蔡伦名垂史册,受到世人的敬仰。但是20世纪以来有几项考古发现表明,在早于蔡伦2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纸”了。那么这些“纸”究竟是不是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只有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和造纸术的蔡伦名垂史册,受到世人的敬仰。但是20世纪以来有几项考古发现表明,在早于蔡伦2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纸”了。那么这些“纸”究竟是不是纸,又是谁制造的呢? “蔡伦发明造纸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传统说法,直至今天,中国的教科书也这样告诉学生。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来源于重要史书《后汉书?蔡伦传》的明确记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基于《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但20世纪中期的一个偶然的考古发现,让人们对这个命题开始了重新的思考。

  1957年5月8日,陕西省博物馆接到电话,在离西安不远的灞桥发现了一处墓葬。通过初步的发掘整理,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一个西汉早期的墓葬,然而接下来的发现,着实令考古人员大吃一惊:当考古人员将墓中的一枚铜镜小心翼翼地取出后,垫在铜镜下的几块破碎的薄片出现了,这几块薄片最长的约0.1米,颜色泛黄,质地细薄均匀,不像一般的布,而与现在的麻黄纸十分相似。一个念头在考古人员的脑子里突然冒了出来:这会不会是纸呢?这是个令人震惊的猜想,如果这几块西汉墓中出土的薄片是纸,那么就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年代早了近200年,蔡伦造纸说就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根据初步鉴定,考古人员发现它没有编织的痕迹,所以可以确定的说它不是布。但是如果它是纸的话,又与史料记载相矛盾。因为根据《后汉书》记载,纸是东汉蔡伦发明以后才出现的。那么200多年以后才出现的纸怎么会出现在西汉早期的墓葬里呢?

  要想判定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必须符合两个标准。一个就是它必须是植物纤维。因为在古代埃及曾经出现过羊皮纸,它是动物纤维而不是植物纤维,所以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纸。在取得纸的样品之后,潘吉星首先鉴定这些薄片是否由植物纤维组成,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薄片里面有非常清晰的植物纤维,而且都是毫无规则地交织在一起,这与制成布以后形成有规则的纤维结构完全不同,这也就意味着这块薄片符合纸的典型组织结构,它是纸而不是布。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这块薄片也有可能是麻布在墓葬本身潮湿的环境下,自然形成的类似纸的薄片。因为造纸仅有植物纤维还不够,还必须是经过成熟的工艺处理的。所以这些薄片不一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造的纸。

  过去农村种植的麻被河水冲掉后,在水的自然浸泡和冲刷下,里面起胶结作用的果胶和木素或被冲掉或稀释,植物纤维就会变得松散,在长时间的水力作用下,麻被打散变成纸浆,当再次被冲上岸以后,经过太阳照射和自然烘干,于是这些纸浆就形成了类似纸的薄片。在陕西省离西安不远的张寨村,就一直流传着自然造纸的民歌:

  “仓诘字,雷公碗 汾出纸 水飘帘”这首民歌其实在说最早的纸,也就是蔡伦以前的纸,是在汾河里面捞的,但若没有没有帘子是无法捞纸的,而汾河就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帘子,即“汾出纸,水飘帘”。

  根据这种说法,在自然状态下,也是可以形成纸的。那么灞桥古纸到底是人造的纸还是自然形成的呢?要想着解开这个谜底,首先必须要找到人工造纸的特征。

  造纸的过程是这样的:植物纤维要先经过搓、捣和洗几个工序去其胶质,然后将其泡在水里成为悬浮体,即纸浆,再经过“善帘”的工序将纸浆捞起,经过烘干、叠压即成纸。这个简单的过程一直沿用到现在,惟一不同的是古代用手工,现在用机器。

  这套流传至今的造纸工艺,据《后汉书》记载最初是由东汉蔡伦发明的,但是在书里只是说明了蔡伦用布头,树皮,破渔网作为原料造纸,而对工艺本身并没有详细记载。真正对造纸的工艺进行详细介绍的,是我国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除了史料记载以外,这套古代造纸的工艺,在我国许多地方一直沿用至今。在陕西省的张寨村就一直保存着传统的造纸工艺。他们制作纸的原料是从山上采撷的枸树皮,回来后先把树皮用水浸泡,而后用木舂捣烂,这个过程可以把植物纤维分离出来。然后将其切割放入草灰水里浸泡。通过浸泡,草灰水里的碱性物质,可以把植物纤维中的胶质杂质去掉,再用竹帘抄成一张张的湿纸,通过晾晒烘干就变成了平整光滑的纸张。

  用古法造的纸和普通麻布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可从手感上区分,麻布要比纸结实。布不会轻易被撕裂,而纸则一不小心就会撕破。更重要的是,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纸上有帘纹,即用竹帘抄纸时留下的痕迹。布则没有帘纹,而是一根根纤维编织成的。要想判定灞桥纸是不是人工造的纸,就必须要找出类似帘纹这样的加工工艺处理过的痕迹。

  为了找到确切的证据,潘吉星专程对古纸进行了仔细观察和化学鉴定。通过对灞桥古纸的观察和化学分析,潘吉星认为,里面有帘纹,说明它是用竹帘抄纸时留下的,其中植物纤维分散得十分均匀,说明这份古纸是经过造纸的切断、舂捣、沤煮等工序才能达到的水平,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如此均匀的纤维结构。另外样品中阻碍造纸的胶状物质也被清除得十分干净,说明这是使用草灰水等碱性物质处理过的,而这也正是人工制造与自然形成的纸最大的区别。因此潘吉星断定灞桥古纸是符合造纸标准的真正意义上的纸。

  在确定了灞桥古纸的身份后,人们不禁把疑惑的目光转向了它的年代。因为如果能证明它是出自汉武帝时期,那么不但可以推翻“蔡伦最早发明造纸术”的说法,而且可以把造纸术的发明时间也向前推进200多年。

  经过考证,专家认定灞桥墓是西汉墓葬,理由有三:首先,灞桥纸的墓葬是土黄墓,土黄墓只是西汉以前才有。“专公墓”是东汉才出现的,因此灞桥墓为西汉古墓是可以确定的。其次,墓中出土有可以判定为西汉的铜镜。第三,灞桥汉墓中出土的六十几枚钱币均为半两钱,这一点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半两钱从战国前一直使用到西汉初期,“文景”之后便是五铢钱了,这个墓里面所有的钱币都是半两钱,说明这是早期的墓葬。

  在考古学上,依据出土的文物断代是考古界和史学界通行的作法,这一点是世界公认的。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有时早期的物品在多少年以后作为随葬物品入葬也是常见的事情。比如作为灞桥古纸断代主要依据的半两钱,虽然在汉武帝早期就被废除使用了,但是不排除在民间继续存在。1969年甘肃武威发掘的东汉晚期墓葬里,就有半两钱。所以这些学者对灞桥古纸的断代提出了质疑。同时,他们认为纸很难长时间保存,在灞桥墓葬里许多东西已经腐烂消失,如果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布的沉淀物,那么人工造的纸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

  正是因为这些质疑,在我国考古界和造纸界,对蔡伦发明纸以前是否就有纸的说法已有了多年的争论。但是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的又一次考古发现,使这场争论有了新的说法。

  1978年12月的一天,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残破的陶罐,里面有一些铜器,于是这个农民马上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扶风县博物馆。当时负责文物考古工作的罗汉章,立即前去察看。

  通过仔细清理,罗汉章发现陶罐里装的都是些西汉时期做装饰的铜饰件,还有一些西汉通用的铜钱。在清理的过程中罗汉章发现有三个与铜与一个铜饰件锈在一起。怀着好奇的心情,罗汉章取下了锈在一起的铜钱,没想到里面发现的东西令他大吃一惊:这是一团黄颜色的纸状物,展开以后,共有三块。这些纸状物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铜饰件分底座和盖子两部分,而盖口并不平,将纸状物塞入其中便可使盖子平整地盖在上面,也正是由于铜饰件两部分的密封,才使得纸状物得到了很好的密封,从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经鉴定,这几块纸状物完全符合纸的特征,是名符其实的纸。考古人员又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断代研究,他们发现出土的铜饰件都是西汉以前非常流行的装饰物,而西汉以后使用得很少。那些铜钱也是在西汉时流通的。更为重要的是,装这些东西的陶罐也是西汉时期的,如果这些文物是后人装进去的,不可能找来一个西汉时期的陶罐来装。如果确定这些文物是从西汉时保存下来的,那么被密封在铜盖里的纸肯定也是西汉的纸。所以通过初步判定,这些纸有可能是西汉早期的纸,要比蔡伦发明造纸早150多年。出于科学的严谨态度,罗汉章还是辗转把纸样又送到潘吉星那里,进行科学鉴定。由于有了鉴定灞桥古纸的经验,潘吉星很快做出了鉴定结论。

  潘吉星的鉴定结论认为,虽然这些纸与现代纸相比显得比较粗糙,但是它比灞桥纸无论从工艺水平和制作质量来看,要成熟的多,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生产的纸。在做出科学结论后,潘吉星把从扶风出土的古纸依据出土的地名,定名为中颜纸。鉴于对灞桥古纸断代问题存在争议,罗汉章又请中国著名的历史考古专家余伟超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年代鉴定,余伟超在仔细看了样品后,认定这几张纸是西汉玄帝和平帝之间的物品。

  1979年5月,罗汉章将中颜纸出土的情况在《光明日报》进行了公开发表。由于中颜纸断代准确,鉴定科学有效,而且纸是作为衬垫物在锈死的铜饰件里面发现的,由于隔绝了外部环境的破坏,具备了长期保存下来的条件。因此这次的发现,史学界认为,关于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可以从蔡伦造纸向前推进100年到300年。文章发表以后,再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然而就在文章发表不久,一些学者认为要想判定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纸,还得要看它是否具有书写功能。因为纸的书写功能是其之所以流传至今的最主要原因。灞桥古纸和中颜纸结构较为粗糙,其上没有任何书写痕迹,这说明它只是纸的雏形,并不能与蔡伦造的纸相提并论,所以它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然而事隔十几年之后,在甘肃靠近敦煌的戈壁里,发现了260多张与西汉木简一起出土的古纸。有的纸上还写有文字。茫茫戈壁怎么会有这么多古纸出现呢?这些纸是早于蔡伦的西汉纸吗?

  何双全是中国有名的简牍研究专家,自1992年在敦煌附近悬泉置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木简和纸,十几年来它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过。

  据何双全介绍,与这些汉简同时出土的还有260多张纸片,按发现地被称作悬泉置纸。由于这些纸是在环境非常干燥的沙漠里被发现的,所以它们保存的十分完好。其中最大的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左右。从外表上看,这张纸片十分平整,与现代的一些纸更为接近。通过仔细观察。里面的帘纹十分清晰。植物纤维十分均匀细腻。这说明这些纸的制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除此之外,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带字的纸片。

  从纸上的书法形态判断,上面的字是单个的草书,这是西汉时期典型的写法。与东汉以后出现的连草有着根本区别,而这也正是判断这些带字的纸是西汉纸的重要证据。据何双全介绍,这些木简和纸张是他们在一次考古普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通过考古挖掘,发现这是一个西汉时期的驿站。而大量的汉简和古纸竟然是从驿站的垃圾堆里发现的。

  何双全介绍,当时对悬泉置纸的年代判定除了依据同时出土的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木简判定以外,还根据考古挖掘的土层结构作了判定,利用这两种世界通用的考古断代方法来确定纸的年代应该早于蔡伦发明造纸120年左右。而且由于出土遗址位于沙漠戈壁地带,在西汉时也属于塞外边关,当时附近地区文化工艺生产水平不可能生产出纸,所以这些纸应该是从内地长安等地带过来的。以此推断当时西汉的造纸方式与现代仍在沿用的传统造纸技艺十分接近,就是说,蔡伦造纸应该是在继承西汉造纸工艺基础之上,通过改进,扩大原料来源,才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造纸工艺。

  那么,造纸术的发明到底应归功于何人呢?为什么史料中没有相关的记载?现在普遍的观点是:造纸术的发明极可能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可能是某个人在其中起了决定的作用,但中国的史书一般记述的都是有官职、有身份的人,平民一般没有这种资格,所以当时已任尚方令,掌管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的蔡伦,在公元105年将自造的纸呈给汉和帝时,皇帝很重视,自此载入史册可顺理成章。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对历史的猜想,对于“造纸术发明人是否蔡伦”的争论,四十多年来,学术界也一直未能达成统一意见。坚持“蔡伦造纸”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重大历史问题不应轻易否定;而考古界则认为:探讨这类问题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检验真理的准则,是实践还是文献?在考古实践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是以考古事实修正文献记载,还是从于文献而否定考古发现?

  虽然灞桥等古纸的发现,有可能我国造纸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200年,但正是由于蔡伦的重大改进使得我国的造纸术能大规模推广并传承,进而成为了具有世界贡献的发明之一,所以蔡伦对造纸术的卓越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不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还是造纸术的改良者,造纸都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这一历史定论是无可非议的。由于蔡伦的努力,人们掌握了用树皮、麻头、破麻布、旧渔网等廉价的原料,生产出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并使这种生产技术推广流传开来,这也是蔡伦毋庸置疑的重要贡献。后来人们沿用蔡伦生产纸的工艺,采用竹、藤、稻秆等原料,生产出了形形色色的手抄纸,这是历史的事实。蔡伦总括出来的造纸工艺很快地随着纸张一齐外传了。至迟在公元285年传到了朝鲜,后又传到了日本。大约在唐朝,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至欧洲,在造纸术的外传中,世界人民都承认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他们也都知道中国有一个蔡伦在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1983年3月10日版面上是这样认为的:中国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传到欧洲,令人震动,可与把人送上月球的探索相提并论。

  前苏联教授苏赫曼在所著的《造纸学》中这样评价:中国蔡伦在1800年前发明了纸,任何发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都不能和纸相提并论。

  在美国人麦克哈特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7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为什么这么推崇蔡伦?麦克哈特认为,因为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使汉代以后,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赶上并超过了西方,一直到13世纪,中国都比欧洲发达。可为什么中国最后落后于西方?因为欧洲人发明了批量印制图书的技术,而中国始终停留在雕版印刷技术上,造成其文化发展速度缓慢。(文/张敏)


江南官方体育app 上一篇:尺子在线厘米图(在线尺子测量寸) 环球新要闻 下一篇:精锐用兵、实战实练

推荐产品